2014年8月3日,夜色中的東屯渡瀏陽河大橋璀璨炫目,兩岸高樓林立,瀏陽河風光帶建設已經成型,是長沙居民休閑娛樂的好去處。陳飛 攝1949年8月19日,中國人民解放軍長沙市軍事管制委員會成立。圖為長沙市軍管會主任蕭勁光(前排左三)、市長閻子祥(前排左一)等人的合影。前排右二為市委書記曹瑛。1949年8月22日,長沙市人民政府正式成立。圖為工作人員在新政府門口合影。長沙、湘潭等地和平解放後,解放軍搶渡湘江,追擊敵人。1949年12月1日,第四野戰軍副政委陶鑄宣佈:起義部隊正式改編為中國人民解放軍第21兵團,隸屬第四野戰軍。圖為陶鑄向改編為解放軍的陳明仁部隊授旗。↑1949年8月5日,中國人民解放軍向湖南SD記憶卡進軍和平解放長沙途中,架起一座浮橋,渡過瀏陽河。←1949年8月5日,長沙市各界5萬多人懷著喜悅心情,聚集在協操坪(今省人民體育場)上,準備迎接解放軍。游振鑫 攝↑1949年8月5日晚,解放軍第四野戰軍南下部隊從小吳門外分三路開進長沙城。這是十二兵團先頭部隊浩浩蕩盪經過小吳門時的情景。→1949年8月9日,中國人民解放軍湖南軍區在長沙成立,負責領導全省所有武裝部隊及建軍工作。圖為軍區司令員蕭勁光(左)在長沙與家鄉人民見面。←曾經是城門的地方,如今已基本被現代化的公路和高樓取代。圖為2014年8月4日,清晨的小吳門。餘劭劼陳飛攝影報道圖片故事
  1949年8月,長沙宣告和平解放。我所在的第四野戰軍工兵團SD記憶卡2營營直一部分官兵和7連、8連日夜兼程,奔赴長沙東郊的東屯渡搶架瀏陽河浮橋。
  到達渡口後,除了留兩個小分隊負責警戒外,其他300多名戰友全部投入到架設浮橋的任務中。我們先修好碼頭,熟悉水性的戰士在水中作業,一部分戰士則在岸上把一葉方舟、兩葉尖舟連接成一葉單記憶體舟,再推到水裡去,然後把一節一節的單舟按照規定的距離用橋桁在河中固定,再把橋板平整而牢固地鋪在橋桁上。
  8月的驕陽很是毒辣,戰友褐藻醣膠們在烈日下揮汗如雨,連續作業,很快便使200多米長、5米多寬的浮橋順利合龍,穩穩地架設在寬闊的河面上。我當時負責橋軸線校正,隨後又協助器材股將系舟用的大木樁運到江邊。為了減少橋板的摩擦,我和戰友們又細心地在橋面上鋪上一些稻草。
  浮橋架好後,根據營首長指示,我和參謀李英武竹北買房子同志到長沙城裡蔡鍔路國泰照相館找來一位攝影師,請他拍下了這氣勢雄壯的一幕。
  四野第12兵團主力和起義部隊安全順利地通過了浮橋,我們這些架橋的官兵更是感到歡欣鼓舞。(據樓建偉回憶)
  記者手記
  渡口門邊讀和平
  “渡”與“門”,是最具長沙韻味的歷史地理印記。不經意間,你可能就邁過了黑石渡,穿過了東屯渡;不經意間,你可能就走過了興漢門,越過了小吳門。回過頭一看,車水馬龍處,飛躍的是大橋,高聳的是大廈,已看不到渡,也找不到門。
  跟著老照片,關於長沙的“渡”與“門”,記者有點新發現,長沙的許多精彩歷史瞬間與這些渡、這些門是緊緊聯繫在一起的。瀏陽河上的東屯渡,65年前的8月5日,架起了一座浮橋,將和平之師接進了長沙城,渡口邊集聚的百姓,發出了衷心的歡呼。而在同一條河的另一個渡口,這支和平之師的前輩——紅軍,曾經為了這座城市付出過數百生命。
  長沙的門,也像長沙的渡一樣,記下了長沙的歷史與變化。清代末期,長沙七座城門上,曾經懸掛過為信仰而犧牲的先烈的頭顱。65年前的今天,從東屯渡浮橋過來的解放軍戰士,邁過小吳門,踏上長沙第一條柏油路,完成了在渡口旁、城門下付出生命代價的先輩的遺願。從一張張老照片上,我們看到的是這支隊伍與百姓水乳交融的情景,看到的是秋毫無犯的文明景象,看到的是時代變化中和諧、歡樂、幸福的畫面。
  也許,這就是和平的紅利!帶著這種紅利,長沙城走過了65年。65年過去,老渡口基本失去了存在的價值,僅僅在長沙城區的瀏陽河上,就架了16座大橋;“門”,比“渡”消失得更早更徹底,曾經是門的地方,如今已基本被現代化的公路和摩天大樓取代。
  渡口,正與長沙人越來越陌生;城門,也只有在歷史的塵土裡才可翻檢一二。渡與門,這兩個長沙過去與現在連接的符號,幫我們解讀了長沙的滄海桑田,解讀了長沙的文明進步,解讀了湖南和平解放的價值。
  我們要站在遠去的渡口與門邊,向65年前的和平締造者們致敬!(黃清輝)  (原標題:光影瞬間穿越歷史時空)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xo95xobqpl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